
经常有患者对我说,在家饮食一切正常,但在外面吃饭后就会有腹泻等不适,不知是什么原因?
我认为,这种情况主要由四方面原因导致。
第一原因,在于患者的脾胃虚弱,这是内因,也是主因。其他的因素都是外因。
中医所说的脾胃虚弱,即指消化功能不佳。
虚弱的事物往往调节和适应能力较弱,对外部刺激敏感,难以适应。这就好比,一根羽毛或一张树叶,受东风吹往西跑,受西风吹往东跑,如果是一块砖石,不管东风还是西风都吹不动。因此,在外就餐易腹泻,本质上是脾胃虚弱所致,一旦外部刺激超出机体调节能力,便会产生反应。如吃了生冷、刺激的食物就会腹泻,吃了热性的食物又会上火或大便干结。
通常,脾胃虚弱者多偏寒体质,对寒冷刺激尤为敏感。所以,脾胃虚弱的人腹部被冷风一吹,或者吃冷饮后,或吃生冷瓜果以及寒性的中药后,就容易出现腹泻、腹痛、腹胀等不适。
第二个原因,是外食的菜肴的普遍是快速烹调出来的,食材没有充分变性,成分没有充分转化。
中国人餐桌上吃的大部分食材,如萝卜、青菜、黄瓜、西红柿、黄豆等食材,生吃时多呈凉性,因此,生吃蔬菜可能导致胃痛、腹胀、腹泻等不良反应。所以蔬菜要烧熟后再吃。而烧熟后的蔬菜,性质转变为平性或温性,也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。可以说,在某种意义上,饮食由饮血茹毛到会烹调食物,由简单的饮食到精细化的饮食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而来的。
现在外食的菜肴,不管是大饭店还是小餐馆,因为食客多,大家都要求上菜快。厨师通常将食材在热油中快速过一下,滤去油水,再加入调味料,大火快炒几下即可上桌。所以,有的外食菜肴几乎一分钟就能炒好。
这些快速烹制的菜肴,由于烹调时间短,食材的性质根本来不及改变,寒性没能变成平性和温性;食材还没有能充分转化成容易被人体吸收的状态。所以,脾胃虚弱又偏寒的人,吃了这些菜肴,就容易发生腹泻。
而在自己家里做的菜肴,通常花较长的时间烹制,忙上半小时或更长时间才能做出一个菜来,烧肉、炖汤花的时间更长。因此,家常菜能使食材性质得到彻底转变,更易被人体吸收。对于脾胃虚弱者而言,家中饭菜往往比外食更舒适。
第三个原因,是外食菜肴中的调味料放得太多。
外食菜肴因需快速烹制,食材风味难以充分释放,故常依赖大量调味料提味。因此,外食的菜肴普遍加了较多的鸡精或味精、调料、盐、辣椒、油等。
鸡精或味精中钠的含量高,过量食用会导致钠摄入过多。钠摄入过多不仅可能导致血压上升,还会损伤胃黏膜,增加肾脏负担。由于钠离子浓度升高,体内盐分增多,这会使得胃肠道中盐分增多,盐分吸收更多水分,导致餐后消化液在胃肠道中潴留,减少水分的重吸收,从而可能引起大便变稀。重吸收的消化液或水分减少,血液浓缩,导致人们在外食后,普遍感到口渴想喝水。
另外,菜中油多,大便容易稀溏;辣椒和酒又会刺激胃肠蠕动导致腹泻;菜肴中的牛奶、乳糖、人工色素等添加剂,也容易导致胃肠弱特别是乳糖不耐受的人出现腹泻症状。
第四个原因,是外食的菜肴普遍不如家中菜肴卫生。外食的菜肴,虽然卫生状况一般也算过得去,很少发生食物中毒的情况,但不是没有发生过。相较于家中菜肴,外食菜肴的卫生状况通常略逊一筹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